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发展规划

会昌县“十四五”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currentUser.inDepartmentName!}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22-12-13 18:50:37

会昌县“十四五”教育科技体育

事业发展规划

序 言

为加快推进我县教育科技体育改革和发展,争取到2024年,我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全市首批)和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督导评估;到2025年,基本实现“发展均衡化、设施标准化、城乡一体化、办学多元化”的总体目标,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省、市《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县当前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1.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全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秉持“教育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基本均衡发展。

党建工作卓有成效。2017年7月,成立县委教科体工委,工委下辖58个党组织,1200余名党员,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双五星”(即五星党支部、五星党员)创建成效明显,得到了市委、县委充分肯定,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学校党组织凝聚力得到了增强,党员战斗力得到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长足进步。

学前教育普及发展。新增了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14所乡镇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园,全县243个行政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适龄幼儿毛入园率达91 %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1%,基本普及学前二年教育,持幼儿教师资格证人数达到5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已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8.3%。2017年,我县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

高中教育普及普惠。第五中学顺利投入使用,会昌中学、三中、四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中学位完成满足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需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3.2%。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2019年,会昌职校升格为中等专业学校。制定出台了《职业教育攻坚行动计划(2019-2021年)》,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制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中考成绩迈入全市中等行列(2019年全市综合排位第13位),部分学科已位居全市前列;高考万人比迈入全市前列(2019年列全市第6位,2020年列全市第8位),一本线上线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441人,2020年446人),二本上线率不断提高(2019年2241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长。2016年66637万元,2017年76300万元,2018年87813万元,2019年98372万元,2020年预计(财政预算安排110000,截止10月数据85708万元)108209.2万元,五年合计 437331.2万元。二是预算内县本级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2016年47203万元,2017年57251万元,2018年68197.2万元,2019年78470.7万元,2020年预计(财政预算安排89091万元,截止10月数据71931万元)89091万元,五年合计340212.9万元。三是义务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特教:2016—2020年 6000元/生/年;小学:2016—2019年600 元/生/年,2020年650元/生/年;初中:2016—2019年800元/生/年,2020年850元/生/年。

项目建设强有力推进。2016—2020年,预计投入7.2亿元,完成了全县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和城区中小学校建设工程任务,新增校园用地48.585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1.1627万平方米,完成了109所义务教育学校校园美化亮化任务,维修改造校舍面积总计25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教育装备全覆盖,共计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教学设施设备采购,计算机,图书、心理咨询室等设施设备均已达到省级办学标准。目前,全县“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2019年投入342万元建成全县教育城域网,达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用多媒体设施设备覆盖率100%,达到“优质资源班班通”;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达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县在科技部备案的星创天地项目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科技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85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0.53%,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支出比重1%,全社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6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

全民健身指标完成。“十三五”期间,体育场地面积达78.7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平方米;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比例达到70.78%;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100%;学校体育开放率8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6%;《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90%;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0.46个;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0.76个。

2.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教科体事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 

发展战略需要教育主动融入。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建设,互动融合发展的效应正在逐步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兴起,5G技术运用逐步推开,迫切需要教育主动融入、积极对接、密切呼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发展不足需要教育攻坚克难。到202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预示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需求将加速增长。但是,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需要,对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盼,对照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正视和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人口变化需要教育优化配置。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全面“二孩”人口生育政策实施、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迫切需要优化教育布局,调整结构,为所有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到2025年,全县总人口将达55万左右,新增落户城区人口约15万,城区教育尤其是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将面临更大压力。

改革趋势需要教育创新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会昌中等专业学校是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校,理应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总体发展战略

3.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坚持公平而有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学生全面培养体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优先发展,立德树人。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优先位置,做到优先规划、优先布局、优先保障、优先落实。坚持立德树人,打造革命老区会昌红色育人特色品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聚焦重点,带动全局。准确把握新时代会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影响会昌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理清思路、把准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高。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

坚持服务大局,统筹推进。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及产业布局规划,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与会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5.主要目标

到2024年,确保我县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和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督导评估。1所幼儿园办成省级示范园;1所高中学校办成省重点学校;1所职业中专升级为高职院校成为全市高水平职业院校。到2025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全面实现学校标准化办学,全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质量进入全市前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职业教育争取职普比达到45:55。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力争到2025年,培养一大批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逐步提升各级教师待遇;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中小学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让会昌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全市中上行列。力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中考成绩在全市中上水平;高考万人比稳居全市第一方阵,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在90%以上。

表1:会昌县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主要目标

指   标

2021年

2025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人)

18720

23800

毛入园率(%)

92

98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53

58

幼儿教师持证率(%)

60

75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人)

60021

62819

巩固率(%)

99.1

99.2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人)

17610

20045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4872

8470

毛入学率(%)

93.2

95.2

特殊教育

在校生规模(人)

220

220

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100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6.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校长、书记、党员教师带头上好思政课;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学生志存高远、修好品德、学会感恩, 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成为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7.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方法, 坚持以智增智、以体强体、以美化美、以劳育劳,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 加快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全面落实政府主导责任, 突出学校主体地位, 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力量,贯通校内外多种教育形式,把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少年宫、运动场等建设成为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 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间、凝聚强大合力。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教育教学,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整体设计、分年级推进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校本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构建会昌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将会昌苏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客家历史文化等融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苏区精神进校园”“书香校园”“岚山读书”等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注重对校史、校训、校风的文化内涵挖掘。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制,实施“心防”工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建立会昌红色教育体系。

9.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校园文化示范工程。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为基础,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特色文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治校。贯彻落实《江西省防范遏制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工作协议机制》《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到2024年,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逐步形成。

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持续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部门联防群治,严厉打击危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推进学校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力争到2021年上半年全县各学校、乡村小学、附属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达到100%、封闭化管理达到100%,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与属地公安机关、教育部门联网率达到100%。到2021年底,乡(镇)完小以上学校防冲撞设施达到100%。到2022年底,乡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防冲撞设施安装达到100%。2021年上半年,计划镇建制中心小学、初中、县直学校实现智慧消防,教室、食堂、寝室等公共场所装设烟感器。2022年上半年,所有中心小学、初中以上学校公共场所装设烟感器,全面实现学校智慧消防。

扎实推进危险水域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全县危险水域在全面摸排的情况下,落实属地管理责任,2021年完成30%;2022年完成50%;2023年完成70%;2024年完成90%;2025年100%完成防溺水物防技防设施建设,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网。

深入推进学生心防工程建设。建立学校高危学生筛查制度,加大学校心理教师培训力度,每年进行两次普查与筛查(每学期一次);建立三级干预或转介制度,即一级为班主任,二级为心理老师和学校,三级为专业精神卫生机构。

全面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力争到2021年,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50%; 2022年,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80%;2023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食堂、供餐单位的“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100%,并接入省监管平台,实现全覆盖,县教育行政部门全面推行使用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各级各类学校按需实现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的智慧监管。

全面推进校园安全管理“三化”建设。到2024年,全县各学校基本实现安全管理网格化、信息化、规范化,形成积极预防、快速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10.完善校外培训学习体系

发挥活动中心校外教育枢纽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落实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的指导、培训、活动、管理四大功能。以活动中心为核心,引领基地校、校外培训机构、乡村少年宫等开展德育、科技、艺术、体育、劳技等课程培训;开展好课后服务和红色研学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拓展服务社会的功能。齐心协力,把青少年活动中心办成优质资源的汇聚地,精品课程的孵化地,特色活动的展示地。

四、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1.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

优化公办园网点布局。按照普惠性资源为主体、公办园建设为重点,城区每0.3万-1.2万人规划建设1所幼儿园,在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建1所公办幼儿园,2000人以下的小规模村联合办园的要求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切实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到2025年,我县城区适龄儿童将达7200人(按12‰的出生率测算),目前城区已开园的公办幼儿园共有4所,即会昌幼儿园、第二幼儿园、会昌幼儿园水西分园、会昌幼儿园城东分园,合计学位2070个。2025年,为达到省、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8%的目标,结合我县发展需再新增公办学位数3000余个,拟新建公办园6所,即第三公办幼儿园(湘东)、天玺湾公办幼儿园、御花园小区幼儿园、第四幼儿园(城北片区)、第五幼儿园(林岗片区)、第六幼儿园(城南汽车站片区),新建校舍面积3.76万平方米。改扩建公办园8所,即县幼儿园、周田中心幼儿园、右水中心幼儿园、西江中心幼儿园、麻州中心幼儿园、小密孕龙幼儿园、晓龙中心幼儿园,珠兰中心幼儿园,合计改扩建校舍面积1.72万平方米,新增公办园学位数3000个以上。同时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村级附属幼儿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为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我县幼儿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十四五”期间,创建2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即城区1所、乡镇1所,使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强化内涵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保教质量、凸显办园特色的同时传播先进经验,共享优质资源以整体推进县内其他幼儿园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学前教育的有效服务和均衡发展。

加快小区配套园发展。要求城镇单个小区1200户以上住宅小区必须配建一所6个班以上的幼儿园,并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产权移交地方人民政府,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自然资源等部门在分块出让毗邻可合建1200户的地块时,应当预留学前教育用地。

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交流指南》,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空间,满足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观察探索、感知体验、感受快乐、全面发展的需要。以课程游戏化为重点,推进课程游戏化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多样化的一日活动与实施,幼儿园行为观察与分析,推进课程改革,提高科学保教水平。

完善质量监管制度。依据国家、省制定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和标准,严格审批,建立质量监管机制和市级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体系,组建幼儿园质量评估专家库,定期开展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控与评价,坚持年检制度的执行,进一步完善办园标准,规范办园行为。

专栏1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拟新建公办园6所,即第三公办幼儿园、天玺湾公办幼儿园、御花园小区幼儿园、第四幼儿园、第五幼儿园、第六幼儿园。改扩建公办园8所,即县幼儿园、周田中心幼儿园、右水中心幼儿园、西江中心幼儿园、麻州中心幼儿园、小密孕龙幼儿园、晓龙中心幼儿园,珠兰中心幼儿园。

12.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4年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详见表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教育督导评估认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重点推进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经费投入、办学水平、教育机会等优质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实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坚持促进公平、补齐短板、完善制度,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构建公平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为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5%。

表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标准

类别

指标名称

标准

差异系数

小学

≤0.5

教职工编制师生比

小学

1:19

初中

≤0.45

初中

1:13.5

生均校园用地面积

小学

县城/农村

15㎡/20㎡

高于规定学历教师人数

小学·大专

80%

初中

县城/农村

20㎡/25㎡

初中·本科

71.5%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小学

4.5㎡以上

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小学

19%

初中

5.8㎡以上

初中

13.5%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

7.5㎡以上

艺体专任教师数

小学

17.1%

初中

10.2㎡以上

初中

12.15

校额

小学、初中

≤2000人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小学

2000元

一贯制学校

≤2500人

初中

2500元

班额

小学

≤45人

百名学生网络多媒体教室数

小学

2.3间

初中

≤50人

初中

2.4间

义务教育巩固率

小学六年

99%以上

音乐专用教室面积

小学、初中

96㎡

初中三年

95%以上

美术专用教室面积

小学、初中

90㎡

着力破解大班额大校额瓶颈。对照优质均衡标准,“城区小学生均校园用地面积不得低于15平方米/生,城区初中生均校园用地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生;所有新建的小学、初中学校规模不得超过2000人,2018年9月之前已建成的学校不超过2400人”,按2020年秋季学生数测算,城区小学仍需化解4300个学位,城区初中需化解2540个学位,“十四五”时期,城区学生将逐年持续增加。采用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采取扩增、整合、疏导、调控资源等办法,加快新(改、扩)建学校项目建设,计划续建希望小学黄坊分校、第四小学;新建第六小学、第七小学、第六中学、第七中学;整体迁建麻州初中、富城中心学校、西江坝子小学,力争扩建西江中心小学;改扩建学校共计42所(含运动场所新改建等);以上合计新增校园用地490亩,新增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

提升办学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大力改善学校体育、艺术、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及信息技术课程。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品质。开展教学质量监测,推动中小学“绿色评价”,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提升教育装备管理应用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装备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劳动能力,提高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专栏2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义务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续建学校2所,即希望小学黄坊分校、第四小学;新建学校4所,即第六小学、第七小学、第六中学、第七中学;整体迁建3所,即麻州初中、西江坝子小学、富城中心学校;改扩建学校42所(含运动场所新改建);以上合计新增校园用地490亩,新增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

13.推动普通高中跨越发展

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适应高考改革要求,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通用技术课教学,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探索富有活力的高中教育教学发展模式。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创建全省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实施普通高考改革,力争到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率达90%,争取高中教学质量稳居全市第一方阵,高考一本、本科达线率处于全市前列。

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实施普通高中提升计划,续建第四中学、第五中学;改扩建会昌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二期);2021年开始,结合高考改革进程,分年分步改扩建合班教室200个;计划新增校舍5.79万平方米,校舍维修改造6万平方米,新增运动场1.5万平方米,加强高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配套完善设备设施。

专栏3   普通高中跨越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普通高中提升计划建设项目:续建第四中学、第五中学,改扩建会昌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二期),分年分步扩建合班教室200个,新增校舍5.79万平方米,校舍维修改造6万平方米,新增运动场1.5万平方米。

14.努力办好特殊教育

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特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采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提高普及水平,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教育。做好随班就读学校特教资源教室配备工作,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残疾学生学习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专业化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特教教师的补充力度。力争2025年每个乡镇资源教室配备2名专职特殊教育教师,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6%。

  专栏4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项目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力度支持资源教室建设,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改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条件。

五、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扩容

15.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扩大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十四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50,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学位数配比不低于5:5。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农民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到2025年,会昌中等专业学校(含珠兰校区)在校生规模达到7000人以上,达到《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分级标准》A档(优秀)档次。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专项债券项目资金,实施会昌中专学校能力提升项目,原中专校区新建校舍面积3.75万平方米,新建实训楼、宿舍楼、教研及成人职业培训综合大楼、教辅用房等;2021年初,完成4栋校舍招标;2021年底完成剩余3栋校舍招标,2022年秋季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征收教育用地150亩,专门用于职业发展,争取创办高职院校。2021年完成征地、土地划拨,落实规划审批,每年统筹职校建设上级专项资金不低于700万元,配套县级资金,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4万平方米,逐步招标,扩大学校容量。

16.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优化专业结构。会昌中专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建设好学前教育专业、智能制造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旅游和服务专业群四个精品专业(群),加强氟盐化工专业建设,服务首位产业。珠兰校区逐步取消与校本部重合的专业,结合我县发展产业,重点建设农林渔牧类和食品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实施职业教育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和君职业学院建设,积极拓宽与高职院校对接途径,打通学生学历提升通道。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读高职院校的比例达到4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50%。

深化产教融合。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师傅老师“双重角色”,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建设产教融合精品基地。进一步服务氟盐化工、旅游、有色金属加工、食品药品、新型建材等产业。组织每年校园招聘会,与我县华达昌食品有限公司、汉仙盐浴温泉有限公司和氟盐化工企业合作开办食品生产工艺、汉仙旅游和氟盐化工定向班,与本县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

专栏5   职业教育提质扩容重点建设项目

会昌中专提质扩容建设项目:原中专校区新建校舍面积37500平方米,新建实训楼、宿舍楼、教研及成人职业培训综合大楼、教辅用房等;

会昌中专扩建项目:征收教育用地150亩,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40000平方米及运动场。

六、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17.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总要求,坚持将发展教育作为巩固减贫脱贫成果的根本之举,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巩固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继续精准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城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依托教育精准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和教育扶贫大数据平台,健全教育资助体系,使政策体系更加全面、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机构队伍更加健全、资助工作更加精准、资助育人更加科学。

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合理布局乡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贫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乡村倾斜。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推进县城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推进城乡学校一体管理、协同发展、捆绑评价,实现共同发展,缩小校际差距。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积极探索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模式。办好乡村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全面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支持民族乡村公办幼儿园建设、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动民族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8.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

保障随迁子女正当权利。适应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每个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就学权利。实行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帮助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加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关爱帮扶政策,完善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重视农村留守、家庭有问题或心理有问题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制度、结对帮扶制度以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生活关爱、课业帮扶等关爱机制。推进校长、教师对口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落实“五优先”,即农村留守儿童在资助上优先享受,生活上优先照顾,学习上优先辅导,活动上优先参加,心理优先辅导,让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对口帮扶人。强化家庭责任,鼓励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设施,创新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19.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拟投入1.79亿元更新补齐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具体实施计划详见附件5)。继续深入推进我县“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两个平台融合发展。2021年,在“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实现提速增智,利用上级资金拟投入3000万元建成学校内部校园网、配齐配全高质量班班通终端设备、教学点专递课堂全覆盖,打通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确保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学生同样享有优质教育资源。2022年,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各校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校园平台,归集全县各类教育数据,拟投入1300万元建设会昌教育云平台、信息化培训平台、教育信息化设备维保等大数据平台,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全面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决策、教学管理和政务服务等工作的能力,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2023年,创建一批5G、VR、STEAM、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课程实验校,推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到2024年,实现“数字校园”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形成较为完备的“云、网、端、师”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业务管理智能化和中高考改革技术保障提供基础支撑。到2025年,全面更新换代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网络监控设施,打造10个“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深度应用的高端智慧校园示范区(校)、为智慧城市贡献智慧教育力量。

  专栏6   教育信息化计划项目

2021年,利用上级资金拟投入3000万元建成学校内部校园网、配齐配全高质量班班通终端设备、教学点专递课堂全覆盖。2022年,拟投入1300万元建设会昌教育云平台、信息化培训平台、教育信息化设备维保等大数据平台。2023年,创建一批5G、VR、STEAM、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课程实验校。到2024年,实现“数字校园”覆盖所有中小学校。

八、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20.推进招生制度创新改革

根据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按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选拔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原则,进一步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办法。

21.完善教育经费监管体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学校财务预决策民主化。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完善“校财县管”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资金实用效益。加强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全过程的监督与审计,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学校后勤管理,探索中小学后勤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22.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改革

推进课堂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品质。顺应全国新高考改革发展形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转变,推行“选课制”和“走班制”,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23.探索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统筹分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制定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九、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4.拓展教师引进渠道

签约引进全日制以上硕士研究生,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毕业生,“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和一本师范类毕业生,确保本地生源、公费师范生有编有岗;通过自主招考、全省统考、特岗计划和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补充教师;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会昌籍外县公办教师回乡任教。支持职业教育学校自聘专业教师。对公办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实行总量管理,保障公办幼儿园按“两教一保”配齐保教人员。学校工勤和教辅岗位,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25.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十四五”期起,引进小学、幼儿园教师必须达到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引进初中教师必须达到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引进高中教师优先考虑硕士研究生学历。鼓励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对参加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层次学历提升的教师,待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后,凭毕业证书分别奖励3000元、2500元、2000元、1500元。取得全国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或考试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达到“双师型”标准的中职教师,奖励2000元。力争到2025年,全县小学、幼儿园教师专科学历达标率为9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为100%以上,高中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达标率为15%以上,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超过50%。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计划新增用地4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与老年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合用,建成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改善培训基础条件,县财政每年按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5%的标准,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全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在北京、上海、浙江、南昌等地设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选派教师跟岗培训。创新县级培训方式,建立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坚持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抓实“硬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教育信息化技能,提升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推进教师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规范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全县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培训周期内,教师需至少累计获得36学分且每年至少获得2学分。

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建立县级名师培养人才库,定期选拔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建立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激励机制。县财政每年为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和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分别增加教师绩效考核资金6000元、5000元、4000、3000元,按政策落实特高级教师的待遇,总支出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程序发放。力争到2025年,培养出2名以上省特级教师,10名以上省学科带头人,50名以上省骨干教师,15名以上市学科带头人,80名以上市骨干教师。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数达到在编教职工的30%以上。

26.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适当增加教师在“两代表一委员”和各种社团组织中的名额。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建立绩效工资增量机制,在调整公务员工资待遇时同步调整教师工资待遇,统筹考虑义务教育教师和公务员的奖励性补贴。依法保障中小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我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逐步提高中专学校聘用专业教师和公办幼儿园劳务派遣人员待遇,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切实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和标准化改造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建立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每年体检一次、其他教师每两年体检一次的定期体检制度。

27.创新教师管理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每年开展一次以整治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为切入点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依法从教,争做“四有”好教师。同时,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曝光一批师德失范的人和事,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创新校长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校长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度改革,为各职级中心小学(学校)、初中校长(副校长)发放相应职级津贴,所需资金按每年265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定期增长机制,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建立起符合中小学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新型管理体制。到2025年,全县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高素质校长队伍。培养一批全县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的校长,3-5名校长成为全市名优校长,1-3名校长成为省名优校长;加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后备干部成长。

  专栏7   校长职级津贴经费预算

2021年,在全县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合理配备校长、副校长职数,校长职级设置正、副校长两个职务序列,各设四个职级,自上而下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各等级正、副校长应保持合理的比例。首批正、副校长职级结构均按正、副校长职数总和比例1∶3∶4∶2设定。副校长四级至一级职级津贴每月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800元,校长四级至一级每月分别为1000元、1200元1400元、1600元,每月职级津贴总额为22万元,每年为265万元。

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28.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围绕一轴三区两高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瞄准矿产品深加工、氟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医药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科技人才建设,在九二氟盐化工基地、九州工业基地、西江工业小区和沿206国道加快企业的建设。力争在蔬菜、烟叶、脐橙等主导农产品方面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

氟盐化工首位产业方面。发展绿色循环氟盐精细化工技术,以九二氟盐化工基地为核心,大力发展高端盐化工、氟化工产业,着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由基础产品向化工新材料及专用化学品转型升级,形成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为主题,技术、产品、竞争力强国内一流的特色氟盐化工基地。

新型建材方面。以石灰厂、高岭土、白云石等原料为基础,依托现有企业设备、人才力量,扶持、引导加快高岭土、白云石加工技术突破,加强危废、固废物品处理技术升级,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食品医药产业方面。在中成药八大保护品种稳定生产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强与相关研究院所对接,通过技术升级,设备升级,提升药品整体质量,实现医药产业产值比重提升。

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在脐橙、桔柚等柑橘类黄龙病防治、果园标准化建设方面寻求突破,烟叶产业技术攻关,重点在抗病防病、烟叶质量提升方面发力升级。

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传统民营企业嫁接创新资源,运用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向新精矿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选择一批发展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培育一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平台,承接科技计划。大力做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积极推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成果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倾斜,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资源和空间聚焦到技术创新上来,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150家以上,独角兽(潜在、种子)和瞪羚(潜在)企业有新的突破。

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与培育。启动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围绕我县氟盐化工首位产业,部署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市级创新平台。到2025年,围绕我县的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组建10家以上的研发机构。根据研发机构的组建、运行、创新、人才等关键环节和要素,进一步完善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配套政策,创新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与手段。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宣传和培育工作,重点支持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加快设立研发机构,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广泛设立研发机构或创新小组,不断提升研发能力。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载体升级。推动科研平台高质量发展。抓住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契机,按照省科技创新基地发展与布局,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把和君教育小镇建设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和君“科创谷”及和君职业学院技术创新载体的积极作用,内联外联,在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方面寻求突破;把已在科技部备案的星创天地项目主体(会昌颐高电商)培育成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                                                                                                                                                                                                                                                                                                                                                                                                                                                                                                                                                                                                                                                                                                                                                                                                                                                                                                                                                                                                                                                                                                                                    

培育多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严格落实创新“人才新政30条”,“按照引育并重、高端引领”的原则,积极对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和省“双千计划”院士引进“珠峰计划”“金蓝领入赣计划”等引智工程,培育发展我县首位产业、主导产业等急需紧缺人才,推动在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上实现突破,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各行各业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到2025年,引进和培养5名以上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100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1000名行业紧缺人才。

十一、全面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实施《会昌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组织实施,积极应对健康会昌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9.保障全民健身设施

健全全民健身组织。到2025年,全县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少于22个,每年平均新增体育社会组织1个;乡(镇、街办)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达到 100%,推进市级老年体育协会示范点创建工作;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的登记备案制度和激励机制。

加强体育场地供给。加强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合理构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缩小人民群众享有体育设施公共服务的活动半径。

30.丰富全民健身活动

增加健身指导人员。至2025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00人以上,实现每个健身站点配备5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增强居民身体素质。《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人数比例力争达到91%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建成有固定场所和人员的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为群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筹备举办县运动会;每4年至少举办1次县全民健身运动会,项目设置不少于5项,每年开展的全民健身赛事3次以上。各单项体育社会组织每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4次以上。行业系统、机关单位年度全民健身活动4次以上。

增加体育锻炼人数。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县总人口的5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7%及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

壮大全民健身服务业。大力发展健身娱乐、运动休闲等全民健身服务业,打造“一县一品”全民健身服务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消费稳步上升,全民健身服务业成为促进我县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十二、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31.夯实教科体系统党的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教科体系统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要主动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党员干部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主要工作,推动领导干部、教学名师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到学校上思政课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和吸引力。充分利用市、县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弘扬苏区精神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全面落实教科体系统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学校基层组织体系,健全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提升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抓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推进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融合发展,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党建带团建、带妇建、带工建的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群共建、互促共进。

32.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

“十四五”县政府将继续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法定要求,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和2%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政府公共投入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学校校区置换所得收入除扣除出让成本费用外,由财政等额支持学校建设。完善全县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积极化解学校债务。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通过省级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补助结合、县级财政依法统筹安排,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和社会举办者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智能问答
手机网站
扫描访问手机网
关闭
Baidu
map